第二卷第一期 (提要)

台灣原生的百合

水田的多年生頑強雜草一雲林莞草

日本水田殺草劑新型粒劑發展趨勢

草坪植物一百慕達草

 

 

台灣原生的百合

台灣省農業試驗所農藝系 李裕娟 楊純明

百合科植物有230屬,近4000種植物,廣佈世界各地,以溫帶及副熱帶地區分佈較多。而百合科百合屬植物約有96種,主要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歐洲及北美洲等北緯地區,其中亞洲的種,北美25種,歐洲12種。分佈在台灣地區百合科、百合屬植物有5種(含一個變種),包括野小百合(細葉卷舟, Lilium callosum)、粗莖麝香百合(鐵砲百令, L. longiflorum)、豔紅鹿子百合(鹿子百合, L. speciosum)、台灣百合(高砂百令, L. formosanum Wall)及小葉台灣百合(L. formosanum  Wa1l var. microphyllum,台灣百合之變種)。小葉台灣百合及紅鹿子百合的分佈範園狹隘,前者特產於台灣北部沿海地區,族群稀少,後者分佈在台灣北部新店石碇鄉、基隆內寮鄉海岸(海拔150-600公尺)。豔紅鹿子百合因具有藥用及觀賞的價值而遭濫採,現已瀕臨絕種,唯其花大而豔,甚富觀賞價值,值得培育研究。又台灣百合為本地特有種(台灣原生種),分佈全省各地,從平地至高海拔3000公尺皆有零星分佈。亦由於分佈範圍廣泛,呈現多差異性的族群形態,以適應其生長的環境。為了使讀者進一步暸解及認識台灣百令,現就台灣百合之形態特徵、生長與開花習性及其優良特性,做一系列的介紹與說明。

 

一、台灣百合之形態特徵

台灣百合為多年生草本植物,鱗莖著生於地下,呈球形或廣橢圓形,直徑3-4.5公分,白色或略帶黃色。地上莖由鱗莖生出,高30-120公分,莖軸為綠色並常帶紫斑。葉輪生或互生,線狀披針形,厚紙質或肉質,長8-15公分,寬1-1.3公分。花頂生單朵或總狀花序,呈筒形(漏斗狀),白色或基部及花被外中肋帶紫紋,花瓣6片,雄蕊6個,子房上位有3室,各室有多數的胚珠。授粉後結實,果實為長椅圓形的葫果,成熟後裂開,具薄翼之種子隨即散出。

 

二、台灣百合之生長與開花習性

台灣百合的果莢平均種子數約為1500-1900粒(許,1977),屬於種子豐產者。種子發芽適溫依族群之特性不同而有所差異(許,1977)。高海拔2000公尺採得的族群發芽適溫範圍很大(4一25),在9-20恆溫箱內,於2-4週內可得到高發芽率(超過95%)。低海拔200公尺的族群發芽溫度範圍較窄(14一22),在較高溫度時,需要光線以促進發芽速率,於3-4週完成發芽。與冷溫型的鐵砲百合種子發芽溫度為4一18比較,台灣百合屬暖溫型。種子繁殖可減除病毒之傳染,較易生成健康幼苗,而台灣百合自交親合性強,結子率(果莢內有胚種子數)在60-90%間,極易以種子繁殖下一代,此特性對栽培及育種之利用深具價值。

以百合鱗片繁殖的植株之生長習性,依Matsuo(1982)之分類法,可分為下列四種 1.ETP (Epigeous type plant):由鱗莖直接抽莖並長出葉片,並不先形成鱗片葉。2. HETP (Hypoepigeous type plant):先形成簇生的鱗片葉後,再抽莖長出葉片。3.HTP (Hypogeous type plant):只形成簇生的鱗生葉。 4. NLB (No-green leaf bulblet ):仍呈休眠態,不形成任何葉片。台灣百合實生苗發育期可分為三階段(鄭和許,1984):簇生期(rosette phase)、抽莖期(shoot emergence phase)及生殖生長期(reproductive phase)。

以百合種子繁殖者,種子發芽後,逐漸形成大量簇生葉,著生於地下短縮莖盤上,簇生葉之葉鞘部位肥大成鱗片,此時即為簇生期。簇生苗縮莖之莖頂伸長成為地上莖,此時為抽莖期。抽莖期之促成與低溫處理有闕,低溫處理(53-4週)可有效促進抽莖及花芽的形成。生長於日夜溫度25/20時,抽莖、露蕾及開花三個階段,分別需要4-5週左右,故約需l2週即可開化(鄭和許,l984)。長日處理可促進莖上葉展開速率、節間伸長、提早露蕾及開花。苗期生長於高溫(25/20)的植株,其生長勢較低溫(20/15)時具較多的簇生葉,總葉面積亦較高,其地下鱗莖及花朵數亦多(鄭和許,1984)。與其他品種的百合比較,台灣百合實生苗栽培具早熟性,亦適用於促成栽培措施(如低溫、長日照處理等)而調節花期。

 

三、台灣百合之優良特性

台灣百合有其他百合品種罕見的優良特性(鄭,1983): 1.在本省地理之分佈形態為立體分佈,可生長在差異大的生態環境下,顯示其適應性強,具有豐富的變異型基因庫,有利於遺傳育種之應用。2.種子易發芽且播種後一年內即可開花(許,1978)。3.自交親合性強,可稔性達60%以上,種子豐產,極易以以種子繁殖下一代,可保持親代的優良特性,易建立同質族群。4.生長勢強,實生苗形成大量簇生葉之莖上葉,一年生鱗莖易達一定直莖,此特性即為促成豐產與早熟的主因。5.耐熱性強,自然花期在6月至9月,高溫下反有利於花蕾發育及提早開花,適於發展為夏季花卉。

基於上述台灣百合具有特殊的性質,早在1938年日本育種學者西村氏即將鐵砲百合與台灣百合雜交並育成新品種--新鐵砲百合(李譯,1990),其後再度交配及選拔而育成「西村鐵砲百合」,並於1951年發表而正式登錄為新品種。國內有關於台灣百合育種試驗極為缺乏,目前花蓮改良場蔡月夏小姐正進行台灣百合與亞洲型雜交型及東方雜交型百合的雜交試驗(蔡和林,1993)結果只有1個雜交組合成功的獲得後代植株(台灣百合×Avignon),其雜交後代同時具有父母本特有的性狀。利用育種雜交繁殖並篩選優良的下一代,台灣百合可作為選育的母本,再導入其他種百合的優良性狀,可以增加現有品種之優點、如耐熱性、早熟性及抗病性較強等特性。

 

四、結語

百合切花近年來在台灣栽培極為盛行,逐漸成為本省重要的新興花卉作物。百合科百合屬花形、花色變化很大,有兩個主要族群具經濟重要性--鐵砲百合(L.longiflorum)和中世紀百合族群(Mid Century Hybrid Group)。鐵砲百合原生在日本南方(北緯27度)的琉球,後來引進北歐。來自百慕達、台灣和日本的球根曾供應給美國和歐洲市場。目前太多數的球根,則在美國西海岸生產,促成栽培措施的切花和盆花供復活節用。中世紀雜交型百合,起源由亞洲型雜交族群(Asiatic hybrids),原生於亞洲各地的百合雜交選育而來的,在花形和色彩上非常特殊,生長期雖短,極適合於促成栽培措施,一年可以3-4作,廣受栽培者與消費者歡迎,因此發展十分快速。國內百合球根(亞洲型百合和東方型百合)大多由荷蘭進口,部份(鐵砲百合和新鐵砲百合)則由日本進口,截至1992年底,年進口量已達到2100萬球。全省百合栽培面積至約有76一80公頃,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區(埔里、后旦、彰化一帶)。

國外有關百合的文獻報告,太多以鐵砲百合(L. longiflorum)為研究材料,諸如鱗莖、鱗片低溫處理促進其抽莖,縮短抽莖至開花之時間,添加生長激素以促進其花芽之分化,鱗莖經熱處理以促進提早開花,光週期性對開花之影響,肥培試驗之研究,組織培養繁殖技術之開發...等均有深入的研究探討。在國內台灣原生的百合品種--台灣百合仍處於原生狀態或原始利用之情形,尚未栽培育成而建立園藝種。原生種若能加以分離選拔,可直接選育出優良之栽培種或供為育種之材料。此外,有關台灣百合生理生態之研究,尚未齊全,極待探究以利應用。因台灣百合具有其他百合罕見的優良特性,且是本土的特有種,其花期在夏季,正好彌補進口百合花期在8一9月份無法生產百合切花之不足,故有關台灣百合之研究確實有其必要性。又因平地至山坡地原始草原之開墾有愈來愈多的現象,相對的台灣百合之取得越加困難,因而除應立即針對台灣百合不同分佈族群進行相關的研究外,同時亦當保存台灣百合多樣化的變異型基因庫,以利未來的遺傳育種。

 

五、引用文獻

l.李叡明譯,1991。切花栽培技街。淑馨出版社,台北。

2.許圳塗,1977。臺灣原生鐵炮百合(Lilium longliflorum Thunb.)及臺灣百合(L. formosanum

Wall.)不同族群結實及種子發芽特性。中國園藝23(1):15-22。

3.許圳塗,1978。臺灣原生百合生長習性及栽培利用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園藝系編印,台

北。

4.鄭免,1983。台灣百合實生苗簇生習性及影響生長發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

碩士論文。

5.鄭免、許圳塗,l984。苗期溫度、低溫及光週處理對臺灣百令抽莖及開花的影響。中國國

30(1)):50-58。

6.蔡月夏、林學詩,1993。台灣原生百合遺傳資源之開發利用研究。花蓮區農業改良場研究

彙報9:l5-24。

7.Matsuo,E.,K. Arisumi and Kawashima. l982. Cultural practices influencing premature

daughter leaf and/or shoot emergence in scale-propagated Easter lily. Hort. Science

l7:196-198.

回簡訊  回首頁

 

 

水田的多年生頑強雜草一雲林莞草

台灣省台中區農業改良場 許志聖

水稻為本省主要作物,每年栽培面積近40萬公頃,在過去四十年,稻米生產已由早期的供不應求轉變為今日的供過於求,且稻作栽培也已是本省各項作物中最為省工者。其原因除歸之於品種的改良、栽培方法的改進、農業機械的改善外,殺草劑的廣泛被利用亦是其中重要因素。本省水田使用殺草劑自50年代開始,61年以後,由於經濟成長,農村勞力結構改變,殺草劑的改進,使得水田使用殺草劑面積大增,至今咸信已全面使用殺草劑。殺草劑的廣泛使用雖為作物栽培帶來便利,但也容易造成了該作物雜草相的改變及抗性雜草的增加,使得雜草防治上更形困難。本省水田雜草在殺草劑多年使用下,雖仍無抗性雜草的發現,但以一年生為主的雜草相已漸轉變為以多年生為主的雜草相卻是學者們一致的看法。野茨菰、瓜皮草、瑩藺等殺草劑較難防除的雜草已漸成為水田中的常客,雲林莞草也在此情形下,日益受到農民重視。筆者於民國74年進入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工作時,即被其頑強的生命力與旺盛繁殖力所吸引。經調查本省中、南部許多縣市發現其存在,在當時由南而北的全省性水田代耕方式下,筆者曾以為憂。但至今日,由於全省代耕方式已由區域性代耕方式所取代,再加上轉作、休耕的盛行及硫醯基尿素類殺草劑的廣泛使用,雲林蒐草為害面積不見增加,但卻仍是密度較高地區農友的心痛,因此撰文介紹。

 

.雲林莞草的形態

雲林莞草為本省水田多年生莎草科(Cyperaceae)雜草,英名Bulrush 或Sea-clubrush,學名Scripus maritimus L., 其同種異名(Synonym)的學名有S. planiculmis Fr. Schmidt 及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 (Fr. Schmidt)T.Koyama兩個。本省中部農民慣稱為田蒜仔或蒜仔草,大陸則稱為扁稈蔗草或荊三稜。其分布由寒至熱帶,幾遍布於全世界,亦為菲律賓部份地的主要雜草,在中國大陸則分布於東北、華北、西北和河南、山東、江蘇、浙江、雲南等地。而本省,Flora of Taiwan稱其為海濱濕地雜草,年近來屢於屏東、台南、雲林、彰化、台中、苗栗等縣水田中發現,尤以彰化縣、北部濱海各鄉鎮為普遍,密度也較高。雲林莞草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匍匐根狀莖(或稱走莖,stolon)及球莖(tuber),莖(culm)由球莖上長出,通常單生,20-100公分高,2-5公厘厚,平滑,三菱柱形,基部膨大,頂端較細。葉為長線條形,長lO-40公分,寬2-5公厘,中肋內凹,具有長葉鞘,約5-16公分,膜質,呈褐色,葉之對側具有小且呈三角形之葉舌。花序為繳形花序,著生於1-3枚之葉狀苞片(bract)上,小穗l-6枚,通常0-2枚具有長柄,其緊密著生於葉狀苞片上,小穗卵形或短橢圓形,8-15公厘長,6-8公厘寬,褐鏽色,具多數花。鱗片短圓形,7-9公厘長,膜質,褐色或深褐色,其上具有1-1.5公厘長之芒,外被稀疏柔毛,有l條脈,中肋凸出,並延伸成芒。花為兩性花,雄蕊3枚,花柱較長,柱頭2枚。果實為瘦果,倒卵形或寬倒卵形,扁平,3-4公厘長,2-3公厘寬。

 

.雲林莞草的生長

雲林莞草以球莖與走莖為其繁殖器官,雖有部份學者認為種子亦有繁植能力,然而大多數學者認為球莖為其主要之繁殖器官。雲林莞草之生長方式與本省之多年生雜草香附子、野慈菰與瓜皮草相似,均先由球莖長出地上部植株後,再從球莖生長出走莖,走莖先端伸出土表形成小植株,植株下端則膨大形成新球莖,此種生長極為快速不久即可對水稻產生空間及陽光上的競爭。在菲律賓,雲林莞草在球莖發芽6週後,整株雲林莞草就可發育成具有無數球莖與走莖的規模,葉片數亦達10-l3片,至發芽後10週,植株逐漸枯萎,球莖漸成為休眠球(dormant tuber)。在本省第一期作下,雲林莞草球莖於種植後7一10天發芽,發芽後地上部即以驚人的速度進行營養生長達五週長之久,此時莖、葉之生長遠大於地下部走莖之生長,乾物質之分配以地上部為主,地下部的球莖尚未形成,僅在地上莖下端形成膨大的組織,地上部的花序亦僅只少數植株形成。在發芽後第六週則為雲林莞草生長土之關鍵轉變時期,此時地上部之花序均已形成並開花,地下部之球莖組織亦開始形成,乾物質分配的情況開始轉變,地下部乾物質累積量急速增多,地上部由於生長遲緩及老化現象,乾物質累積量遲緩增加。此種情形持續至發芽後第八週,葉面積雖已達到最大,但葉片老化的情形更加普遍,而地下部球莖數量增多、體積加大、顏色加深。至發芽後第九週時,雲林莞草乾物質分配之比例逆轉為地下部乾物質累積量高於地上部乾物質累積量。地下部球莖側一直由地上莖下端膨大的組織持續轉變成,至發芽後120天時,球莖繁殖率高達460倍。

 

三、雲林莞草對水稻的影響

雲林莞草發芽後即以驚人的生長遠率快速生長,發芽後2-3遇,植株高度已明顯高於水稻,對水稻產生遮蔭效果而影響水稻的生長,再加上快遠的分蘗,更對水稻產生養分上的競爭。若由上述雲林莞草在本省第一期作下的生長而言,雲林莞草在發芽後五週內,為養分吸收與快速生長時期,而此時期水稻正處於分蘗期,雲林莞草的優勢生長勢必影響到水稻的分蘗,進而影響水稻產量。據估計:在每平方公尺內有20株雲林莞草時就可使水稻減產79%,而在整個栽培季節的競爭下,可使水稻減產50-100%C國際稻米研究所曾將雲林莞草與水稻草一或混合種植,藉以明暸雲林莞草對水稻競爭之影響,結果顯示:雲林莞草與水稻混合種植的情況下,兩者的株高均有增長之現象,雖然水稻增高之比例大於雲林莞草增高之比例。但由於雲林莞草株高較水稻為高,故仍會對水稻產生遮蔭影響。分蘗也是由於雲林莞草的分蘗較為分散,故對水稻產生強力的競爭,因此在40天的混合栽培情況下,水稻乾物質累積量約減少46%,但雲林莞草卻不受影響,由此亦可顯現出雲林莞草對水稻強烈的競爭力。

 

四、雲林莞草的防治

由於雲林莞草生育早期快速生長的競爭能力及後期旺盛的繁殖力,使得防治雲林莞草為水稻栽培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在農耕初期,甚或今日,以雙手或器具鋤起地下球莖為防治多年生雜草最古老,但郤最有效的方法,不過在勞力缺乏、講求效率的今日,如何利用簡單、便利的方法進行雲林莞草的防除為目前重要的課題。

國外的研究報告中不乏對雲林莞草有效的藥劑防除方法,如:苯氧基系(phenoxy)殺草劑的2,4-D或MCPA、propanil、MCPP、bentazon 、fenoprop等,但在本省的環境施用下,卻不如預期的效果。在台中區農業改良場進行多年的殺草劑試驗中發現:以現行推廣的萌前殺草劑(如:Butachlor)在推薦劑量下,均可以抑制雲林莞草萌芽至生育初期的為害,但因雲林莞草球莖上有許多的芽點,在萌前殺草劑短暫的藥效過後,仍可正常的發芽,因此所謂的一次施用(one-shot )的殺草劑施用方式,並不適合雲林莞草的防除,必需在第一次施用萌前殺草劑產生抑制作用後若干時日,繼續第二、三次的施用。杜邦公司曾以其開發的免速隆(Bensulfur- on-methy)殺草劑進行第二期作雲林莞草的防治試驗,建議在插袂後3-4天先行施用lO%免速隆粉劑0.4公斤/公頃或2.583%丁拉免速隆(Butachlor +Bensulfuron-methy)粒劑30公斤/公頃,之後每隔10-12天,再依上述方法施用或以10%免速隆粉劑0.4公斤/公頃溶於800公升水中,充分噴施於雲林莞草上,連續二次,每平方公尺500株雲林莞草的密度,在依上述方法防治下,可達90-95%防治率。唯此種方式成本較高,因此一般防治上,可以採用插袂後3-4天先行施用萌前殺草劑,如:丁基拉草等,以防治一年生雜草及雲林莞草等多年生雜草,若田間確定只有雲林莞草等多年生雜草,則可在插秩後3-15天,施用硫醯基尿素(sulfonyl-urea :Bensulfuron-methy或Pyrazosulfuron-ethyl)殺草劑即可。等到水稻分蘗盛期至最高分蘗期間(即第一期作插秩後25-40天,第二期作15-30天)再以噴施的方法施用硫醯基尿素類殺草劑或本達隆(bentazon)。筆者亦曾在本場雲林莞草密度每平方公尺高速800株以上的試驗田中,以休耕一期作任其生長,再以防治非耕地雜草藥劑23.l%依減草溶液全面噴施方式,可大量降低其密度,唯23.l%依滅草殘效性高,噴施後三個月內不可種植作物,以免發生藥害。另外,國際稻米研究所在雲林莞草與香附子密度較高的田間進行水旱田們輪作以防除此兩種多年生頑強雜草,結果發現:適當的輪作制度有效地降低兩種多年生雜草的密度,此亦可提供我們防治上之參考。

 

五、結語

雲林莞草以強韌的生命力與旺盛的繁殖力為害水稻栽培,成為水田頑強雜草之一。在本省今日區域性的代耕方式下,藉由耕耘機具沾附雲林莞草球莖的全省性蔓延已受到區域性限制,但在目前並無強而有效藥劑以防除該草的情況下,間隔時日、不斷地針對生育時期施用殺草劑以消耗其球莖內養份,並降低其繁殖力,再加上有效地利用休耕、輪作等耕作制度上的調配,或許是,今日防除雲林莞草的有效方法。在步入農業生產化、生態化、生活化的今日,如何減少藥劑施用,避免對環境的危害,並有效地控制雲林莞草,確保農民收益,仍為雜草研究工作者努力的課題。

回簡訊  回首頁

 

 

日本水田殺草劑新型粒劑發展趨勢

台灣巴斯夫公司 吳宏圖

據報導,日本農藥使用量未來三年內,將呈急速下降之趨勢,其中主要肇因於水稻殺草劑將朝高濃度粒劑型式發展,而日本粒劑產品中水稻殺草劑之粒劑市場一向趨越80%,為配合小面積0.1公頃(相當約一分地)使用,以往均以每袋3公斤之粒劑小包裝為主。隨著科技進步及配合農民使用之方便,目前日本業界已製成可供較大水稻面積(每塊田約0.2一0.5公頃)使用之每袋1公斤裝之粒劑產品,同時粒劑內容物亦將做適當調整,此為研究之新方向值供國內業界之參考。

另據日本植物調節劑研究協會(Japan Association for Advancement of Phytoregulators)竹下先生(TaKafumi Takeshita)表示,新劑型開發之方向主要是朝向減少施用量及減少使用倉儲與降低配銷成本,而新粒劑之發展亦含減少副料(Inert carrier)之添加以節約產銷成品之作用。至於噴藥用具,因傳統粒劑粒子大小約0.8-0.9毫米(mm),發展中新粒劑粒子大小平均約1.2毫米,由粒子大小之增大也意謂著施藥器具將之改變,不過目前新粒劑之標準規格尚未制定出,器具之使用及更新,將是下一波重要工作。截至l993年底,日本已有14種此類新粒劑完成登記,並於今年(1994)進行試銷。部分日本大型粒劑領導廠商之工廠,均將在年底完成新的調配裝置並開始生產新粒劑,其他廠商也將陸續跟進,因此殺草劑新型劑之應用,在日本將可能呈現一局面。

回簡訊  回首頁

 

 

草坪植物一百慕達草

台灣省農業藥物毒物試驗所 徐玲明

百慕達草是最主要的熱帶與亞熱帶草坪植物之一,為禾本科狗牙根屬(Cynodon)之多年生宿根性禾草。其主要的草坪用品種有四種: 1. Common bermudagrass (Cynodon dactylon), 2. Bradley bermudgrass ( Cynodon bradley), 3. Magennis (hybrid ) bermudagrass (Cynodon X magennis ) , 4. African bermudagrass (Cynodon transvaalensis)。許多商業化的改良品種大部份是由C. dactylon 選拔培育而來,去Ormond和Royal Cope或是由C. dactylon 和C.transvaalensis 雜交選育而成,如Tifway, Tifgreen和Tifdwarf....等。

百慕達草生長力強,蔓延以匍伏莖及地下莖為主,一般以種子、忏插或分株繁殖,葉為狹披針形,葉深綠色,業鞘具龍骨,鞘口長毛,葉舌撕裂狀具短毛,花序為3~6指狀排列之穗狀花序

雜交選育之百慕達草栽培品種,皆朝向改善抗病、抗虫,節間縮短,花穗縮小或不抽穗及低溫下葉片不黃化等方向進行。建立百慕達草的草坪所須的時間短,其生長蔓延的能力強,能快速的覆蓋土壤表面,耐高溫、乾早、鹽分及踐踏。外觀上其色澤優於其他草種,莖節短、葉形細緻耐低剪、須要較多的肥分,回復生長之能力亦強,故為一優良的運動草坪草種。因其容易快速形成廣大的群落,故對於水土保持效果極佳。適合於草坪栽培的草種品系有普通百慕達草(Common bermudagrass),優絲百慕達草(U3),聖塔安娜百慕達草(Santa Ana  Santurf),短提福百慕達草(Tifdwraf),細提福百慕達草(Tiffine Fifton-127),綠提福百慕達草(Tifgreen,Tifton-328),提福薇百慕達草(Tifway Tifton-419),Tiflawn百慕達草(Ti fton-57),提福薇2號百慕達草(Tifway II)及Midiron百慕達草。

回簡訊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