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稻田雜草及其危害

蔣慕琰 呂理燊

摘要

臺灣之稻作採水田栽培,其耕作面積及生產量均為各作物之首。水田由於經常處於湛水之狀況,適於水生及水陸生雜草之發生。其雜草相與旱田者迴然不同。本省文獻中所記錄之水田雜草有42165種。其草相組成與地緣相鄰之我國大陸、日本、韓國、及菲律賓相近。全省性發生而危害程度大者為鴨舌草、稗草、球花蒿草、野茨菰及螢藺等5種草。重要性次之者包括母草、定經草、印度水豬母乳、水莧菜、喇叭草、田字草、雙穗雀稗、兩耳草、木蝨草、牛毛氈、鱧腸、滿天星及瓜皮草等13種。部份雜草如野茨菰、螢藺、瓜皮草等其發生呈明顯之地區性差異。以栽培季節言,野茨菰等在一期作較多,鴨舌草及印度水豬母相在二期作較多,而多數之雜草兩期作中之發生相似。本省水田於1960年代中期開始使用殺草劑,至1978年其使用率已達總面積之91.2%。殺草劑使用後水田一年生雜草減少。萌前殺草劑不能有效防治之多年生雜草則增加,估計目前雙穗雀稗、野茨菰、螢藺、滿天星及牛毛氈等多年生草之發生均在10萬公頃以上(兩期作面積合計),極具危害之潛力。稗草及鴨舌草有差異很大之種內變異,其在危害及防治上之意義值得探討。多種水稻病蟲害之病原及害蟲原以雜草為寄主植物,水田及四週環境中之雜草可以增加病蟲之發生機會及危害程度。水田雜草對及養分之競爭可直接引起水稻減產。競爭性危害在二期作中較嚴重。不防治雜草之狀況下,兩期作之平均減產在直播及移植稻分別為62%16%。目前雖因防治澈底,田間之實際損失輕微,但卻是鉅額殺草劑及人工除草費用(1979年達13.6億新臺幣)所換得。由於農村勞力缺乏及經營利潤微薄,水稻之栽培日益粗放,水田雜草防治須發展更經濟有效之方法。雜草之研究急待加強才能因應此種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