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與稗草競爭關係之探討(四)植體化學分析
楊純明 張愛華
摘要
本文研究目的旨在探討臺灣地區兩期作環境下,均質及混植水稻與稗草族群植體化學組成份的改變,以了解此兩種植物對營養元素的需要及混植競爭所造成的差異。田間試驗顯示,無論一、二期作稻株植體乾物中的氮(N)、磷(P)、鉀(K)成份比例自移植本田後呈現下降趨勢,鈣(Ca)為上升曲線,鎂(Mg)則無一致表現(資料末列出)。其中,後一期作植體含量大於二期作者而均質族群植株高於混植者。水稻生長期間植體微素鐵(Fe)、銅(Cu)、鋅(Zn)、硼(B)、及錳(Mn)之間的變化並無固定趨勢,惟均質族群植株的含量仍大於混植者。稗草植體乾物中的N、P、K含量分別在一期作移植後的54-68天及二期作移植後的57天達到最高值,且除了Mg以外仍然以一期作植株的含量大於二期作者,均質族群植株較混植植株為高。稗草植體中的微量元素(Fe、Cu、Zn、B、Mn)變化無一定型式,惟均質族群植株的含量亦高於混植者。根據試驗結果,混植水田區的水稻與稗草將互相競爭土壤營養成份,致使其元素吸收量不如均質族群植株,而減少植體中的含量。本文據此建議,為維持水稻的正常生長及產量,應該採行適當措施控制田間稗草族群密度,降低因競爭土壤營養元或自然資源對水稻生育造成的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