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原真菌抗藥性問題探討

楊秀珠

摘要

  殺菌劑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後,可誘導其防治對象產生穩定之變化,因而造成明顯藥效降低之現象,此現象稱之為抗藥性。依其作用方式可定義為交互抗藥性、多重抗藥性、負交互抗藥性、室內抗藥性、田間抗藥性、雙重抗藥性。目前已知會誘導植物病原真菌產生抗藥性之殺菌劑有水銀劑(mercurials),aromatic hydro-carbons,多寧(dodine), pyrimidines, benzimidazoles, carboxam-ides, organic tin, 有機磷劑(organophosphates),ergosterol biosyn-thesis inhibitor, dichloroanilines, acylalanines, dicarboximides, phenylamides, dimethylation inhibitor等,而已知產生抗藥性之植物病原真菌有芹菜褐斑病、瓜類白粉病、韭菜乾腐病、瓜類蔓枯病、茄子黑枯病、灰黴病、菊花白銹病、梨黑斑病、蘋果落葉斑點病、梨黑星病、蘋果黑星病、柑桔青黴病、桃菌核病、炭疽病、水稻稻熱病、水稻徒長病等,而至目前為止,臺灣有關抗藥性報告計有柑桔青黴病、葡萄晚腐病、菊花白銹病、灰黴病及炭疽病等。植物病原真菌抗藥性之成因主要可分為遺傳變異性(mutation)及環境適應性(adaptation)。而植物病原真菌之抗藥機制可簡略分為六種方式:1.降低殺菌劑與其作用點間之親和力;2.降低殺菌劑之運輸能力及增強殺菌劑之流釋能力;3.解毒作用;4.喪失將殺菌劑轉換成有毒物質之能力;5.補償作用,如增加病原菌產生酵素之能力;6.改變代謝產物之產生過程,其他如改變細胞壁之滲透能力等亦可為抗藥性之作用機制。抗藥性之測定方法常用者為植物體外測定及以植物組織測定,利用植物體測定時主要測定病原菌侵入植物之能力以及病原菌在寄主組織內建立菌落之能力;而植物體外測定時,主要測定病原菌之生理性質,包括菌絲生長能力、產胞能力、分生胞子發芽能力以及抗藥性菌株與敏感性菌株之競爭能力。田間抗藥性發生之監測工作對於抗藥性之管理及預防均有其重要性,因此進行監測之主要原因在於(1)探討抗藥性產生之可能性;(2)預測抗藥性問題之產生;(3)測定抗藥性管理策略;(4)探知抗藥性之進展;(5)協助地區性使用殺菌劑之選擇;(6)抗藥性之基礎研究,在進行監測之前最主要之工作乃在於訂定抗藥性基準點(Baseline)。抗藥性之預防方法簡單可歸納為下列五種方法:1.開發新藥劑;2.藥劑混合使用;3.藥劑輪流使用;4.於特定時間及特定地點有限制使用藥劑;以及5.利用藥劑以外之防治策略,包括改變耕作方式、栽種抗病品種以及進行病害預測。